imtoken钱包官网app下载-问止中医冲刺港股IPO:AI中医“领跑者”背后的盈利与疗效困境
深圳煎药中心的自动煎药机每日处理数千份处方,这些褐色药液承载着双重期待——患者的健康诉求与资本对“中医+AI”商业模式的信心。2025年7月29日,中国最大AI中医医疗服务商问止中医向港交所再度递交上市申请。此前,今年1月9日问止中医首次递表,7月9日失效。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正折射出中医现代化探索的机遇与困境。
创始人团队:投资与技术背景的组合
问止中医的创立者崔祥瑞有着鲜明的跨界背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本科、斯坦福大学MBA,兼具医疗投资经验。
2018 年,他携手中医专家林大栋、技术顾问张南雄,以 "中医大脑"AI 系统为核心武器,试图破解中医行业两大痼疾 —— 优质医师稀缺与疗效标准化缺失。这家成立仅七年的公司,凭借技术驱动迅速扩张,却也因激进模式积累了不少问题。
高速增长背后的持续性亏损
财务数据勾勒出陡峭的增长曲线,却也流露出风险信号。
2022年至2024年,问止中医营收从6216.9 万元飙升至2.36 亿元,其中 2023 年增长率高达 204%。
增长动能随后显著放缓:2024 年增速降至 25.1%,2025 年前五个月营收虽达1亿元(同比增长11.7%),亏损却同步扩大 ——期内亏损 4384 万元,接近 2024 全年亏损额 4537 万元。
亮眼营收背后,是持续扩大的净亏损: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近4亿元(2022 年 -1.54 亿、2023 年 -1.94 亿、2024 年 -4537 万)。
尽管公司强调"经调整净利润"(剔除优先股公平值变动等影响):2024年该指标达到6155万元(同比增43%),但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反映高速扩张对资金链的挤压。投资者担忧的核心在于:当营销投入(2024 年达2887 万元)远超研发支出(同年仅 1048 万元),规模效应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盈利模式?
业务结构单一:OMO 模式的机遇与政策紧箍咒
问止中医的业务版图涵盖三大板块
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及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但医疗服务绝对主导营收结构。2022-2024年,该板块收入占比从 81.1%攀升至89.4%(2024 年前三季度数据),近乎 90% 的依赖度凸显业务单一风险。
其核心运营模式是OMO 线上线下融合:截至2025年7月21日,公司在全国10城运营 11家实体诊所(含1家门诊部),配备93名全职医师,但线上服务触达全国373 个城市,线上营收占比始终维持在90% 左右。这一模式虽突破地域限制,却面临政策收紧挑战:监管新规要求首次线上问诊需上传线下诊断记录,新病症复诊亦需补充诊断证明,大幅抬高获客门槛。
患者黏性看似亮眼——2024 年复诊率高达 71.6%-71.9%,远超行业 30%-40% 的均值 —— 但财务健康度埋下隐患:流动负债净额达5.38 亿元,而现金储备仅能覆盖其中20%,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AI 技术变现困局:光环与落地鸿沟
作为公司宣称的"技术护城河",中医大脑系统集成超亿级参数、万首经典方剂,覆盖3000余种病症,拥有行业最大临床知识图谱,且是内地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中医科学院评审的AI中医系统。
然而,核心技术商业化能力却未达预期: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9.1%下滑至2024年4.1%-4.6%,呈现持续萎缩趋势。
其症结在于多重制约:
数据质量隐忧:尽管积累超100 万例临床病例,但中医AI系统需海量高质量标注数据训练,复杂病症诊疗的精准性仍存疑。
研发投入失衡:2022-2024年研发费用(539 万→904 万→1048 万)远低于同期营销开支,募资计划中仅20%用于技术升级,35%流向网络扩张,引发 "重规模轻内核" 质疑。
青年医师依赖症:93 名全职医师多为应届中医学硕士毕业生,"AI 辅助 + 青年医师" 组合应对重症疑难病的临床有效性,仍需时间验证。
扩张激进埋下合规雷区
闪电扩张策略埋下合规隐患。公司推广新诊所“三个月回本”模式,但招股书披露:近四成物业面积存在违规使用情况,十份租赁合同未依法备案。这些瑕疵可能影响后续经营稳定性。
供应链风险同样突出。前五大供应商占采购额48%-65%,最大单一供应商占比高达32.4%,但公司采用零长期合约策略,在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背景下,面临断供及成本失控风险;
股权结构上,崔祥瑞通过TCMTech Holdings 持股43.41%,联合创始人林大栋持股 7.87%、张南雄 0.19%(投票权委托崔控制),蓝驰创投(20.55%)、真格基金(3.06%)等机构投资者多轮注资超 2100 万美元,却难掩控制权集中与资本退出焦虑。
问止中医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4年11月,获得1200万美元投资,投后估值约2.56亿美元。尽管资本持续加注,但融资协议设置严苛条款,若未能在A-4轮融资日(2022年1月14 日)起5 年内(即2027年1月14日前)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赎回优先股,公司需向投资者支付原优先股的本金加上8%利息。
疗效争议:AI 神话与患者控诉的罗生门
问止中医始终深陷疗效信任危机漩涡。
公开宣传与现实存在巨大落差。招股书标榜"AI攻克绝症",宣称治疗有效率达93.8%,但黑猫投诉等平台数据显示,近30天投诉中43%指向虚假宣传,患者控诉 "夸大癌症疗效"" 隐瞒风险延误病情 "。
2024年6月《相信问止中医,结果父亲被送进 ICU》引发全网热议:王女士称其癌症中晚期父亲听信 "九个月治愈" 承诺,花费7万元后病情恶化昏迷入院,直指公司营销话术脱离临床实际。
一边是招股书里“AI攻克绝症”的豪言,93.8%“治疗有效率”,一边是患者维权群的愤怒控诉——这家冲刺“中医AI第一股”的公司,正深陷疗效罗生门。
风口上的蓝海与挑战
中医AI 赛道想象空间巨大:灼识咨询预测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160 亿元飙升至2029年10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3%。政策层面 "强县域、强基层" 导向明确,为技术下沉创造土壤。但行业高度分散 —— 全国持牌中医师76万中高级医师占比不足5%,问止中医以1.3%-1.5% 市占率暂居首位,却无显著领先优势。
正如崔祥瑞所言:"中医大脑实时处理舌象、脉象等数据,大幅提升诊疗效率。" 但效率能否转化为可验证的疗效?当被问及盈利时间表时,招股书没有明确说明。
深圳煎药中心的褐色药液仍在流动,一边是患者期待,一边是投资者焦虑—— 中医现代化探索若想避免沦为资本泡沫,必须回归医疗本质:只有疗效能跨越质疑,只有口碑能定义价值。
作为中医现代化探索的样本,问止中医的IPO之路折射出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若成功上市,其能否将资本红利转化为技术突破与口碑积累,仍是未知数。
文: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古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