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界收购蒸发9亿市值,煌上煌战略升级还是“病急乱投医”?
8月11日晚间,煌上煌突然发布公告称,拟以4.947亿元收购立兴食品51%股权。这一重磅消息瞬间点燃市场,第二天,煌上煌股价开盘遭遇大幅低开,随后迅速跌停,最终以14.35元/股收盘,较前一日市值缩水9亿元至80.28亿元,用股价的剧烈下跌彰显出市场对此次高溢价收购的强烈担忧。
此后几天,煌上煌股价依然起伏不定。8月14日,股价报13.14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02元,跌幅7.20%,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406.20万元。到8月15日周五收盘,煌上煌股价小涨1.9%,报收13.39元,尽管出现回升,但近几天累计跌幅仍十分明显。
煌上煌的股价走势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收购的持续关注与纠结态度,即便有小幅反弹,此前因高溢价收购引发的信任危机依然未散,投资者还是对其未来发展充满疑虑。
高溢价收购引发信任危机
此次交易之所以引发股价震荡,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煌上煌付出的太多了。
公告中提到,煌上煌拟以4.947亿元收购立兴食品51%股权,对应标的公司100%估值9.7亿元,较其2025年6月末的净资产2.77亿元溢价250%。这一溢价率远远超过食品加工行业的平均水平,而标的公司2024年净利润只有4221万元。
市场普遍认为,即便考虑立兴食品作为冻干领域龙头的技术优势(37条冻干生产线,年产6000吨产品),其盈利能力与估值依然存在较大的落差。此外,立兴食品业绩承诺目标激进,外界认为实现难度较大。
转让方承诺立兴食品2025—2027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500万、8900万、1亿元,三年累计需完成2.64亿元。但标的公司2024年净利润仅4221万,尽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涨至4188万,但市场对其长期盈利能力仍不抱太大信心。
冻干食品行业虽然处于成长期,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38亿元,预计2030年达88亿元,但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中市场份额排名前5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40%。立兴食品作为专业厂商,需要面对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休闲零食巨头的跨界竞争,业绩承诺兑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机构撤离叠加多杀多踩踏
公告发布之前的8月11日当天,煌上煌(002695.SZ)股价以15.94元/股收盘,上涨6.34%,成交额5.17亿元,这一表现与当天A股市场整体走强形成共振。煌上煌公告发布时间为当日收盘之后,所以并未对当天股市产生影响。
而在公告发布第二天,煌上煌股价以跌停收盘,报14.35元/股,较前一日市值缩水9亿元至80.28亿元,成交量达2951.61万股,成交额4.27亿元,换手率5.77%。
此次跌停明显是市场对公司前一天发布的高溢价收购公告的直接反应,背后交织着估值质疑、资金博弈和战略担忧。
龙虎榜数据显示,深股通专用席位单日净卖出2899.55万元,占总卖出额的42.3%;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抛售1662.14万元,占比24.1%。外资与机构的集中撤离,反映出对煌上煌收购合理性的深度质疑。
煌上煌当前市盈率(PE)52.19倍、市销率(PS)4.08倍,显著高于卤制品行业均值(PE约25倍、PS约2倍),叠加收购溢价,进一步推高估值风险。
社交媒体上,“商誉减值风险”“战略不清晰”等负面声音迅速扩散,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信任度降至冰点。这种情绪在缺乏有效信息对冲的情况下,最终形成了“多杀多”的踩踏局面。
8月15日煌上煌股票小涨1.9%,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因为8月14日国信证券等机构对煌上煌给出“增持”评级,缓和了此前投资者的悲观情绪,继而带动了15日的股价回升。但与此前三天累计17.57%的跌幅相比,周五的小幅反弹并不敢轻言乐观。
收购背后浮现煌上煌业绩压力
此次收购已是煌上煌近一年来的第二次跨界尝试。去年底,他们曾计划收购广东一家休闲食品企业以切入零食赛道,但最终未能达成交易。
频繁的收购动作背后,是煌上煌持续承压的业绩情况。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归母净利润7692万元,同比增长26.9%。这已是连续四年中期营收下滑。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30日,煌上煌肉制品加工业拥有2898家专卖店,较2024年末的3660家专卖店净减少762家,闭店率超过20%。
在此背景下,跨界收购冻干食品企业被市场解读为“病急乱投医”,而非主动战略升级。冻干食品与卤制品在供应链、渠道、品牌等方面协同效应有限,资源分散可能削弱核心竞争力。
此次收购预计形成约3.7亿元商誉(收购价4.95亿-净资产2.77亿×51%),占煌上煌当前净资产(约16亿元)的23%。如果立兴食品业绩未达承诺,商誉减值将直接侵蚀利润。历史案例显示,食品行业高溢价收购后商誉减值概率较高,这加剧了市场对财务稳健性的担忧。
此外,跨赛道收购引发的整合困境,同样是引发市场担忧的重要因素。
从技术角度来看,冻干产业涉及低温真空干燥、设备维护等专业领域,煌上煌作为卤制品企业缺乏相关经验,需依赖立兴食品原有团队,存在核心技术流失风险。
渠道方面同样不轻松,立兴食品客户以B端代工为主(如三只松鼠、瑞幸),而煌上煌以C端门店销售见长,两者渠道资源难以直接复用,未来营销模式依然不甚明朗。
这一系列掣肘,都是摆在煌上煌案头的难题。
煌上煌急需修复市场信心
尽管看上去困难重重,但跨赛道收购立兴食品也不完全是煌上煌的任性操作。
冻干食品有高营养、长保质期、便捷性等优势,契合当下食品赛道消费升级的需求。纵观2024年国内冻干市场,水果类冻干占比为39%,方便食品类占22%,预计宠物冻干、功能性食品等细分领域将成为新增长点。立兴食品若能借助煌上煌资金支持扩大产能、拓展C端品牌,也存在分享行业红利的可能。
说到底,此次收购引发的股价暴跌,本质是市场对煌上煌高溢价加跨界的不信任投票。从长期来看,如果管理层能在后续整合中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路径、严格的风险管控及提质增效的决心,也有机会逐步修复市场信心。
反之,如果冻干业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叠加卤制品主业持续下滑,煌上煌也可能面临更严峻的估值重构压力。
对煌上煌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行动,修复市场信心。
毕竟收购只是第一步,未来路还很长。
文: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温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