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信财报背后的合规挑战:暴力催收、利率争议与增长瓶颈
2025年8月7日,中国新消费数字科技服务商乐信(NASDAQ:LX)发布2025年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35.9亿元,环比增长15.6%;非通用会计准则息税前利润(Non-GAAP EBIT)6.7亿元,环比增长15.2%,创14个季度新高,连续5个季度环比增长。CEO肖文杰表示:“坚持风险驱动、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盈利性持续回升。”
连续五季盈利增长,风险管控成亮点
乐信2025年二季度实现营收35.9亿元,环比增长15.6%;管理在贷余额突破千亿,达到1057.8亿元;用户规模扩大至2.36亿。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利润表现——6.7亿元的利润(Non-GAAP EBIT)创下了14个季度以来的最高记录。
这一增长趋势并非突然。梳理过去六个季度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乐信的利润分别为2.82亿、3.07亿、4.09亿、4.6亿、5.8亿,直至本季度的6.7亿元。环比增长幅度保持在9%至33.2%之间,呈现出稳健上升的曲线。
公司将此归功于风险指标的持续改善。二季度,乐信新增资产首次还款逾期7天以上率(FPD7)环比下降约5%,全量资产入催率环比下降约2%,超过90天不良率环比下降约6%。风险管控能力成为乐信财报的最大亮点。
技术投入构建短期韧性,增长瓶颈显现
乐信定位“新消费数字科技服务商”。
核心业务包括:面向年轻群体的分期消费平台“分期乐商城”(3C数码、潮玩);线上线下支付工具“乐花卡”;为金融机构赋能的“云犀科技”;以及下沉市场与海外业务(墨西哥市场二季度放款规模环比增61%,营收增速113%)。
其模式以线上分期场景和轻资本助贷为主,用户规模超2.36亿。
财报亮眼的背后,是AI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深度改造。二季度乐信研发投入1.6亿元,同比增长10%,上线50个“AI智能体岗位”,覆盖催收质检、风险策略优化等场景。技术赋能推动风险指标全面改善:新增贷款首次逾期率下降5%,90天以上不良率环比降6%。海外市场成为新引擎,墨西哥业务放款规模环比增61%,营收增速达113%。
然而技术红利难掩增长疲态。尽管分期乐商城“6·18”大促期间GMV同比暴涨139%,但管理在贷余额1057.8亿元、用户数2.36亿等核心指标环比几乎停滞。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下沉市场与海外扩张能否持续支撑高增长,仍是未知数。
合规困局:暴力催收与利率争议
当乐信庆祝利润率提升34个基点时,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上控诉:“分期乐业务员欺瞒贷款真相,年化利率高达36%,暴力催收威胁爆通讯录!”
这样的投诉并非个例。截至2025年8月,乐信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累计超过4.3万件,分期乐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已达13.5万余件。
据《工人日报-中工网》报道:消费保平台6月报告指出,分期乐投诉量占网贷行业总量8.5%,高居行业首位。
用户投诉集中指向三个问题:
暴力催收屡禁不止:外包催收管理失控是焦点。催收方频繁联系非紧急联系人、亲友甚至同事,泄露债务信息(有投诉称导致用户被劝退);使用虚拟号码高频呼叫、发送威胁性短信(如“联系家人/上门追讨”);甚至冒充司法机关或乐信员工施压。恐吓辱骂、诱导“借新还旧”等软暴力行为加剧借款人困境。
黑猫投诉典型案例,2025年8月,四川杨女士因患病丧失收入,催收人员持续骚扰其怀孕亲友;陕西鲍先生逾期两天内被拨打数十通电话,非预留联系人同事亦遭波及。多名用户指控催收方冒充公检法人员,威胁“爆通讯录”。
综合利率模糊与超限:用户核算的实际借款成本常超年化24%司法保护上限。平台通过“服务费、担保费”等名义变相加息,且合同未清晰拆分明示费用构成。
黑猫投诉用户提供的借款订单显示,分期乐“极速借钱”产品综合年化利率达36%——借款7000元分12期需还7771.5元,触及我国法律认定的高利贷边界。更隐蔽的是费用捆绑:福建林先生一笔9000元贷款被收取1007元担保费,致实际费率飙升至28.08%,远超合同标注的8.5%。
校园贷禁令争议:尽管监管明令禁止向大学生放贷,但家长反馈子女(包括留学生)在未严格核实身份情况下获得贷款。催收波及家庭,引发社会关注。历史司法判例(如济南中院)也记载了分期乐早期涉及大学生业务的情况。(黑猫投诉案例:2025年3月,有家长投诉其留学生在未核实身份情况下获批万元贷款,综合利率达36%且捆绑保险,直接违反银监会校园贷禁令。)
监管与市场双重挤压
四季度即将实施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新规直击乐信模式核心。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担保费、服务费等全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且不得突破24%司法保护上限,这意味着乐信通过“服务费+担保费”变相推高利率至36%的操作将不再可行。
监管处罚已现征兆。新疆监管部门曾对乐信旗下保险代理公司罚款13.5万元;若学生贷款投诉查实,可能触发更高阶问责。市场层面,招行Young卡、京东白条等场景化产品持续挤压乐信年轻客群;奇富科技等助贷对手加速轻资本转型,推高行业获客成本。
资本市场的矛盾信号
乐信的业绩表现获得了国际投行的认可,中金、华泰等机构给予乐信“买入”评级(目标价12-13.2美元)。
市场用脚投票揭露深层疑虑:当前PE不到4倍、PB仅0.67倍,显著低于行业均值。7月启动的6000万美元回购与30%分红比例提升,未能提振信心,股价始终徘徊在6-7美元区间。这种低估与公司持续增长的盈利、改善的风险指标以及不断提升的股东回报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共识逻辑认为:技术壁垒(AI风控、海外潜力)是长期竞争力基础,但短期必须突破催收合规化与利率透明化瓶颈。“技术投入更多服务于风控增效和股东回报,而非消费者权益提升。”长期研究金融伦理的山东大学副教授周敏指出。
这一判断与市场感知形成呼应——电诉宝2025上半年报告显示,分期乐以1.822件投诉位列金融科技领域榜首,获最低档“谨慎下单”评级。
这与乐信财报宣称的“上线50项数智化消保工具”形成鲜明反差:若巨资投入的AI消保系统、司法协同等无法转化为用户满意度实质提升,投诉舆情将反噬品牌信任及资金合作。
十字路口的挑战:修复信任方能行稳致远
乐信凭借分期生态、轻资本转型及AI投入,在行业调整中实现了阶段性盈利修复。然而,其核心矛盾未解:合规性滞后于业务规模(外包失控与费用模糊持续消耗用户信任)、增长可持续性待考(下沉与海外能否有效对冲主赛道压力)、品牌信任赤字严重(商业模式与用户价值错位暴露)。
在监管强化消保与年轻客群权益意识觉醒的双重压力下,乐信若无法系统性根治人本催收、透明费率等痛点,技术领先恐难阻口碑坍塌及监管重击。
就上述投诉及合规问题,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发函采访乐信,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文: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古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