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医疗三季度利润下滑36%背后:违规、投诉不断,千亿目标难追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立下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的目标后,今年是鱼跃医疗“军令状”的收关之年。
日前,A股上市公司鱼跃医疗公布2025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实现营业收入65.45亿元,同比上升8.58%;归母净利润为14.66亿元,同比下降4.28%。其中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8.9亿元,同比上升9.6%;归母净利润为2.63亿元,同比下降36%,增收不增利明显。
2021年初鱼跃医疗董事长吴群立下了五年军令状——“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三十强”。截止最新,鱼跃医疗市值约为360亿元,距离千亿相距甚远,而营收仅65亿元,百亿营收大概率也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
鱼跃医疗的扩张
鱼跃医疗成立于1998年,由吴光明和父亲吴连福联手创办,从做血压计起家赚得第一桶金,此后公司在吴光明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壮大。2007年,鱼跃销售汞柱式血压计136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6%,销售收入7000万元。
2008年4月,鱼跃医疗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也是国内首家通过IPO上市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
鱼跃医疗在上市之后,即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之路,不仅加大了对现有产品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还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迅速扩大了业务版图。
资料显示,2009年,鱼跃医疗收购了苏州医用品厂,获得了“华佗”品牌及业务 。2016年,鱼跃医疗斥资8.27亿元收购了上海中优医药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安尔碘”消毒液和“洁芙柔”。其后,鱼跃医疗又收购了德国普美康Primedic、六六视觉、浙江凯立特等公司,分别布局传染病防控与感染控制领域、切入急救业务、丰富公司眼科器械产品、血糖监测产品。
到2023年时,鱼跃医疗已经拥有了50家子公司,产品种类多达百种,产品注册证近600张,产品规格近万,成为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直言通过外延式扩张进行产业整合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目前,鱼跃医疗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呼吸制氧、糖尿病护理、感染控制解决方案、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急救与临床及康复器械等业务领域,目前拥有“鱼跃 yuwell”、“洁芙柔”、“华佗 Hwato”、“金钟 JZ”、“安尔碘”、“普美康 PRIMEDIC”、“六六视觉”等几大主要品牌,大部分品牌来自并购。
2020年,疫情爆发带动了医疗器械需求的激增,为鱼跃医疗带来了一波业绩高速增长。公司主营的制氧机、呼吸机、血氧仪、血糖仪等产品需求旺盛。当年2020年,鱼跃医疗营收达到67.26亿元,同比增长45.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59亿元,同比暴增133.74%。
正是那一年,刚从父亲吴光明接班的80后董事长吴群,雄心勃勃提出了一个“2025年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的目标”的计划。
然而“疫情红利”过后,鱼跃医疗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业绩下滑通道,2021年公司业绩首先出现“增收不增利”;2022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只有个位数增长,且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5.2%。
2024年,鱼跃医疗的核心业务几乎全面下滑,其中第一大业务板块呼吸治疗板块实现营收25.97亿元,同比下降22.42%。整个2024年,鱼跃医疗实现营收75.66亿元,同比下降5.09%;实现归母净利润18.06亿元,同比下降24.63%。
鱼跃医疗业绩下滑的背后,有此前大手笔并购积累的高额商誉因素。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商誉为8.06亿元,但到了2023年末已增加至11.07亿元,到2024年,商誉依然有10.84亿元。然而,商誉减值风险成了悬在鱼跃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被收购企业的业绩不达预期,公司就可能被波及。
2023年,鱼跃医疗发生了商业减值,损失为0.41亿元。2024年,鱼跃医疗信用减值0.47亿元,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商誉减值损失及存货跌价损失。
2
旗下产品投诉不断
面对业绩下滑, 鱼跃医疗今年以来采取的主要举措有:第一,不断的加大新品投入,如呼吸治疗新品、血压计等新品不断投入,同时扩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AI应用方面大力投入,目前鱼跃医疗已积极布局“AI+”的全面应用,今年正式发布医疗垂类大模型与AI Agent健康管家,部分产品已接入阿里AQ、京东“京医千询”等健康管理平台。
不过,从2025年业绩来看,鱼跃医疗的业绩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善。根据公司2025年三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45亿元,同比增长8.58%;净利润为14.66亿元,同比下降4.28%。
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7亿元,同比下降8.21%,前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2.97亿元,主要来自政府补助2.92亿元和投资收益3747万元。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滑更为明显。
从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8.9亿元,同比上升9.6%;归母净利润为2.63亿元,同比下降36%,增收不增利明显。
为何三季度净利润下滑如此严重?这是否意味着鱼跃医疗已陷入增长困境?具体来看,鱼跃医疗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为12.33亿元,同比大增33.15%,高出营收增幅23.86个百分点,远高于收入增速,而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也分别同比增长9.33%、9.76%。
销售费用激增主要源于工资奖金、电商平台费、广告费等投入,其中最大支出为4.92亿元的电商平台费,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3.44%。
销售费用大增,对公司利润无疑形成较大挤压,费用率的持续高企,也是公司利润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目前,鱼跃医疗所处家用医疗器械行业价格战激烈,外资品牌向中低端渗透,叠加国内企业技术追赶,鱼跃呼吸机、制氧机等产品面临竞争压力。而鱼跃医疗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推新品、加大营销的力度。另一方面,鱼跃医疗加大了全球化的步伐,今年以来,公司产品亮相德国、荷兰、英国、奥地利、美国、阿联酋等国家的展会。
值得一提的是,鱼跃医疗近年还屡屡出现违规。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鱼跃医疗被某部采购服务中心取消预中标资格后申请复议,经调查,结果显示“申请人复议事项不成立,根据军队采购有关规定,驳回复议申请,维持处理决定”。有行业人士分析,鱼跃医疗之所以会被取消预中标资格,应是出现了违规行为。
疫情期间,鱼跃医疗旗下产品血氧仪的涨价行为,曾被网友直指“发国难财”。2023年2月,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公示显示,鱼跃医疗因此前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的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被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270万元罚款。
截止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对鱼跃医疗的投诉达到460多条,主要包括血氧仪、制氧机、血压仪、血糖仪等产品的质量问题、数据不准、消费欺诈等问题。在消费保上,关于鱼跃医疗的投诉也有上百条投诉,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及时等。
对于鱼跃医疗的业绩下滑、质量投诉、千亿目标计划等,《消费日报》记者向公司发去采访提纲,截止发稿时,公司未对此作出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