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董事被罚500万后辞任,为石药集团敲响幕后警钟

imtoken官网首页下载作者:2025-11-07

愿景之外,现实却在叠加——传统业务下滑、创新回报滞后、治理事件暴露、市场估值低迷。此次高管违规事件,并非只是一个人的问题,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制度的裂隙、战略的落差、信任的赤字。

11月3日,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简称“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执行董事潘卫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处以罚款500万元人民币。随后,11月4日,公司再次公告,潘卫东辞去执行董事职务。这一看似“个人行为”的违规事件,揭开了石药集团经营与治理结构的另一面。

图片来源于:石药集团公告

潘卫东曾是公司创新药业务、重组事务的重要推动者,而就在重组谈判尚未给公众以定论之时,他的买入行为早已被监管锁定。在子公司资产重组的“前夜”,通过公司全资附属账户买入接近1亿元的股份。这种“重组前夕、大额买入、高管身份”的动作,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中,无疑敲响信任警钟。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之一,石药集团为何会出现高层监管缺位?背后是否有个人与时机的双重原因?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战略转型以及业绩压力等多重因素,又有怎样的联系?

一个高管、一笔买入、一个公告

2023年12月初,石药集团旗下A股公司石药创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00765.SZ,简称“新诺威”)正在筹备一项重大资产重组,拟收购其同属石药集团体系内的石药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告于2024年1月10日发布停牌,时任新诺威董事长,也是石药集团的执行董事,正是潘卫东。

然而,就在重组公开前的一段窗口期里,证监会调查认定为该重组交易在公开前景为内幕消息,潘卫东不晚于2023年12月5日已知悉该内幕信息。在此后至重组公告之间,他利用恩必普(石药集团子公司)名下账户,买入石药创新270多万股,金额为9,998.88万元。因此证监会给予处罚:除责令其非法持有的证券依法处置外,亦处以罚款500万元。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对外,石药集团在公告中称,公司业务运作正常,上述处罚事件预期不会对集团整体业务运作造成负面影响。但实际上,市场并不买账,事件短期内迅速被视为公司治理薄弱、内部信息披露不透明、关联运作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信号。

该事件中有几个细节点值得关注。时间节点上,内幕信息知悉于12月初,而交易行为紧随其后、重组公告尚未发布。金额规模近1亿元买入,对本应属于“非公开重大事项”期间的交易操作。潘卫东的主体身份,高管身兼集团执行董事、子公司董事长,位置决定其可近距掌握重大事项。最后是石药集团的回应,只强调业务正常,回避了治理缺失、时间窗口、结构性风险的深入说明。

因此,从故事叙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一个人、一笔交易,更看到一个制度缝隙——既有高级别决策参与者利用信息优势,也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机制可能的软弱。当一个高管的违规行为浮上水面,背后往往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治理系统、组织文化与利益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统基盘下滑,创新进程迟缓

除了治理问题,石药集团当前在业务与财务层面也面临不小挑战。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使其业绩与估值持续承压。此次高管事件,正好在一个不稳的背景中出现,更加增强其负面信号的放大效应。

传统业务基石在退,压力在积。石药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成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功能食品及其他。根据公开资料,其成药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约102亿元,同比下降约24.37%;原料产品业务收入约21亿元,同比增长11.86%;功能食品及其他板块收入约10亿元,同比上升8.02%。但综合来看,传统成药板块结构性占比高,拖累整体营收还是同比下降了18.49%。继2024年下降7.76%之后,再度下滑且幅度扩大。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公司的创新转型投入巨大,但回报尚未显现。转型为创新药公司,是石药集团近年的战略大方向之一。数据显示,公司自2021年以来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即达到26.83亿元。这一数字在国内医药企业中名列前茅。然而投入虽大,但从管线、产品商业化、重磅授权等兑现维度来看,市场给出的评价仍较谨慎。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从市场角度看,截至11月4日,该公司股价收于HKD7.34,较历史高点HKD26.75已不足三成。不过投行分析师们的平均目标价约HKD11.23,意味着当前估值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间。但跌幅与下行风险被指出,负面因素并不被市场忽视。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目前更重要的是,高管内幕交易事件本身,会削弱投资者对公司治理与信息透明度的信任,而信任又是医药股这一高度依赖研发周期、法规审批、产品突破的行业中极为关键的因素。换句话说,石药集团当前不仅是在转型期磨刀,更是在信任期中跌停。

因此,从业务与业绩维度来看,公司传统业务正在萎缩,创新业务尚未贡献足够增量,治理风险又可能放大转型成本。这种状态下,单纯靠“创新预期”难以维持市场对其估值溢价。

行业监管加码,信任红线重置

若将石药集团置于更广的行业视角中,则会发现,其所处的医药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而其所面临的挑战并非个案。

近年来,监管正在不断加强,医药行业因药品价格、集中采购、合规成本、研发投入等问题频繁成为监管重点。与此同时,对于内幕交易、关联交易、资本化研发支出等行为,监管也越来越严。石药集团此次高管被罚,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被推至公众视野。

再者,行业创新路径大变,仿制药已不再是增长核心,未来更多是创新药、生物药、 ADC/mRNA 平台。石药集团虽在努力布局,但与部分国内外同行相比,其管线、商业化进度或合作落地仍略显缓慢。在这种“你快我也得快”的环境中,公司转型若不能释放足够信号,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市场对医药企业的信任成本也在提高,医药企业不仅要做产品,更要构建“诚信—透明—效率”的组合牌。高管违规、重大重组停摆、创新管线兑现迟缓,三种因素叠加会被认为“治理、战略、执行三者皆有隐忧”的印象。石药集团本就处于从“仿制+原料”向“创新驱动”的过渡期,信任和透明度欠佳,便会使其转型路径增添额外负担。

在信任与成败之间

石药集团近年来的愿景无疑令人振奋:从原料药大厂迈向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集团。但愿景之外,现实却在叠加——传统业务下滑、创新回报滞后、治理事件暴露、市场估值低迷。此次高管违规事件,并非只是一个人的问题,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制度的裂隙、战略的落差、信任的赤字。

那么,为何一个执行董事能在重组关键期大额买入?为何公司无法在交易前严格监控?转型投入巨大但商业化回报迟迟不来?石药集团应当深入反思。

站在十字路口,石药集团面临抉择,是继续靠着未来故事向前推进,还是将问题逐一化解,以更清晰的治理结构、稳固的基盘、可见的创新兑现向市场证明其价值。未来数月,石药集团在治理、披露、业务上做出的动作,将比过去几年更值得关注。

作者 | 肖毅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