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研究所:资本市场改革多措并举 服务科技创新发展

imtoken官方安卓下载作者:2025-10-30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支撑,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枢纽功能。去年以来,围绕服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改革渐次落地。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剖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究证券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对科技创新的多维度扶持、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总结改革成效,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分析证券公司如何在此过程中强化功能性定位、更好服务科技发展,以期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提供有益参考。

一、资本市场发挥枢纽功能,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不仅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活水”的关键枢纽,能够有效匹配科技创新企业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性,提供与传统金融截然不同的支持模式,通过其特有的价格发现、风险定价和资源配置机制,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科技创新往往伴随高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强、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传统银行信贷因其风险偏好和抵押物要求,难以完全满足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资本市场以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允许投资者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耐心资本”,更契合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融资特性。其不仅为初创、成长乃至成熟期科技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更借市场化估值机制,识别并激励创新价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同时,资本市场还为风险资本提供重要退出通道,形成“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各板块在服务不同类型创新企业中错位发展,共同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当前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各板块错位发展、协同并进,有效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技术特点的科技企业,实现“精准滴灌”。其中,沪深主板主要服务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强的成熟企业或传统产业中科技转型龙头,助力巩固行业地位,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科创板为“硬科技”主阵地,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上市标准更具包容性,能为高研发投入、尚未盈利但具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创业板聚焦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助力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技术水平。北交所重点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与新三板形成递进通道,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多层次、差异化市场体系,确保不同发展阶段、规模、技术特点的科技企业均能匹配适宜的融资渠道,形成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资本市场生态圈,有效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

二、多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精准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科创板深化改革,吸引众多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硬科技”企业。自设立以来,科创板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制定更灵活的上市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红筹、特殊股权结构企业上市。今年6月,科创板正式设置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并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市值达到一定规模的未盈利企业上市,增强对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包容性。据上交所统计,截至2025年9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589家。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20家,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3家,新能源领域已有17家光伏企业、20家动力电池产业链公司,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等产业链也已初具规模。这589家公司中,包括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上市企业,合计首发募集资金总额9,257亿元,有效缓解各类科技企业成长期融资难题。

证监会持续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便利,并引导私募基金加大“硬科技”投资。证监会在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并购重组方面持续提供政策便利,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一方面,不断优化科创企业发行条件,为符合国家战略、突破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融资效率。另一方面,放宽科技企业并购限制,鼓励上市公司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实现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创新。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并购,在估值、业绩承诺等方面均给予更大灵活性,降低并购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有效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通过优化退出“反向挂钩”政策、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多渠道拓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资金来源等举措,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多元化退出渠道,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发市场活力。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宣布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将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吸引地方和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并覆盖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增方向。基金存续期长达20年,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早期科技创新领域,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解决早期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债券提供直接债务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除了股权融资外,债券也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年5月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提出“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为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提供便利”。一方面,允许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另一方面,也鼓励科技型企业直接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将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产品设计、研发投入、项目建设、运营、并购等。且发行人可灵活选择发行方式和融资期限,创新设置债券条款,更好匹配资金使用特点及融资需求。据Wind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428只科创债正式发行,发行规模合计达1.58万亿元,发行数量及总规模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4%和75%,科创债已经成为服务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融资载体。

上述改革打通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多元渠道,为早期科技创新提供关键资本支持,并助力大量科技企业实现资源整合与规模扩张,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提升科技企业融资可及性、优化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证券行业强化功能定位,助力科创高质量发展

证券行业正通过投资银行的专业服务、一级市场耐心资本、深度研究的价值洞察以及金融科技的全面赋能,全面强化功能定位、助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坚守“看门人”职责,搭建连接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不仅是连接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更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其专业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深度。全面注册制下,核心在于将企业价值判断主导权交予市场,证券公司作为保荐机构,须对拟上市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业务模式、财务状况、合规性等进行深入全面尽职调查,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有效识别并筛选出具创新能力与成长潜力的优质科技企业。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10月13日,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分别达1390、589家,大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证监会官网刊登的吴清主席署名文章(《吴清: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2025年2月24日)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共26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超80%;新三板挂牌企业6101家,其中科技型企业388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1家。证券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从辅导上市、再融资到并购重组的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助力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通过一级投资注入“耐心资本”,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根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在投本金8.97万亿元。其中,投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50%和54%。面对科技创新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证券公司发挥自身资本优势,通过直接股权投资或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将资金精准投向早期和成长期的“硬科技”企业,例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创新型企业。投资策略上,秉持长期主义,容忍短期波动,并积极参与投后管理,利用券商的行业资源、研究能力和资本运作经验,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增值服务,助力其加速成长。通过这种“资本+服务”的模式,证券公司不仅能分享科技企业成长红利,更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与国家创新战略同频共振的投资生态。

深耕产业前沿研究,提供专业洞察与价值发现。证券公司通过深度和前瞻的研究,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思想库。目前券商分析师总数量已突破6000大关(数据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截至2025年9月)、创历史新高,其中不乏资深产业专家。券商研究可以提供对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市场空间及全球竞争格局的深刻分析,为投资银行的业务拓展、一二级投资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并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客观的投资建议。譬如,券商发布针对特定科技细分领域的深度报告,分析技术路线演进、政策影响及产业链投资机会;或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论坛,搭建企业与投资者交流平台。通过持续深耕产业前沿研究,券商能够助力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促进价值发现、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科技赋能业务全链条,提升服务效率与风控水平。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证券公司积极拥抱布局AI前沿技术,加快推进大模型能力以及大模型平台体系建设,并在智能研报、智能研发、智能投顾、智能投行等多个场景中初步实现了应用落地,多家头部券商每年的信息技术投入超过10亿元(数据来自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具体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几大核心领域:在客户服务环节,大模型凭借其出色的语义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显著提升了客服问答场景的效率;在文本生产频繁的场景,大模型强大的生成能力在投研报告辅助撰写和代码生成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极大地优化了办公效率;券商APP作为连接投资者和市场的重要桥梁,智能化服务已成为券商吸引和留住客户的重要手段,部分券商已推出AI赋能的全新APP,提升用户体验。科技赋能下,证券公司能以更高效、精准、安全方式,全面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履行其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使命。